了解忧郁症 学会更爱自己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但不可否认,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抑郁。抑郁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抑郁。每年3-4月是抑郁症高发的季节,在这个一切都可能被物质化的现实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正视抑郁,关注心灵。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每天都会沉浸在生与死的纠葛当中,对此正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西安西京医院心身科的病房里,阳光透过洁白的窗帘照在病床上,病床上的患者名叫李薇(化名)。快要到午饭时间了,她仍旧将头埋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甚至不愿动一下身体。

  几天前,36岁的李薇喝下农药企图自杀,幸亏家人发现得早。李薇被送进医院,救醒后转诊心身科,被确诊为抑郁症。

  临床医学对于抑郁症的确诊并不是很难,西京医院心身科副主任医师王怀海教授说:“难的是患者和家属不能及时就诊。”

  三年前,李薇发生了一些变化,平时极注意形象的她不再收拾自己,她转让了自己的生意,后来就不愿再出门,大多数时候她都是窝在床上。家人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她开始在言语上流露出让人担心的事情。“活着没意思!”李薇开始时不时说这句话,也开始回避和任何人的交流。

  “活着太痛苦了!”有时她那莫名其妙的诉说,会让家人用诧异的眼神看她。她那么漂亮,之前生意也做得很好,离婚了仍然还有很多追求者,家人不明白她究竟痛苦什么?还有,为什么那个痛苦还让她觉得活着没意思!

  一年前她试过一次喝农药自杀,她说:“那种方式死了不会太难看。”

  被救醒后她没有大哭大闹,还是那副状态,她甚至没有打算要感谢谁。家人缺乏对抑郁症常识的了解,他们以为,无微不至的物质关怀和24小时的看护,会重新燃烧起李薇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却没想过要让李薇去看心理医生。

  这一次,李薇还是选择同样的自杀方式,她仍旧认为,唯一能解决“活着没意思”的方式唯有此。

  再被救后,在医院的建议下,李薇被转诊到心身科,接受心理治疗。家人担心,如果李薇头脑中那个“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不能被改变,危险会时刻降临。

  除了服药,每天医院还会安排一些心理辅导、药物用来激活患者头脑中那些不太活跃的细胞,这样可以让患者多一些行为活动,而心理辅导企图改变患者头脑认知方面的偏差理解。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每天都会沉浸在生与死的纠葛当中,”王怀海说,“对此正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治疗抑郁症研究时发现,那些有抑郁症的患者在思维方面,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负性自动想法。

  王怀海称,这种负性自动想法,会导致抑郁症患者在选择自杀时显得轻而易举。

  在常人看来,生与死并非需要选择,所有的生命都会经历这两个过程。“但抑郁症患者会在这两者之间反复不停地做选择,这是他们最痛苦的地方。”王怀海说,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抑郁症患者占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深圳女作家李兰妮曾在《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中,真实地记录过这样的挣扎:“我在行走着,忽然想到我如果上吊了,我怎么又跳楼呢,如果跳楼怎么上吊呢……”

  两次自杀未遂,才能换来家人对于李薇心理问题的关注,这个代价看起来太大。“不足为奇,”王怀海说,“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要么自杀未遂,要么说活着没意思,家人才会想到我们这个科室来就诊,人们认为精神不正常的人才会看心理医生。”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抑郁症诊断率非常低,出现情感障碍的人大多会被诊断为精神问题,直接导致很多人有心理问题也不敢轻易告诉别人,怕被冠以“精神病”这样的称呼。“精神病”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以描述一个人有怪异行为,被描述者会被归类为人群中的异类。

  所以,为患者本人和家属解释抑郁症和精神病的不同,是王怀海经常面临的事。

  一位年轻的大学男教师,因失恋变得突然烦躁、失眠,被确诊为急性抑郁症,却一再嘱咐“不能让单位人知道我得了精神病。”让王怀海哭笑不得。

  “抑郁症源自头脑认知层面,是由心境变化引发的一种持久低迷状态,患者具有足够的自知力,而‘精神病’是精神和躯体两方面都有症状,患者会完全没有自知力。”王怀海经常通俗地解释这两者的差别。

  即使是这样通俗的解释,仍然不能让一些来就诊的人放下对于“精神病”一词的顾虑。1990年的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中明确规定,医学上有关“精神病”一词,已抛弃不再使用,而只保留“精神病性”一词的描述之用。“即使是精神科大夫,对于精神病的叫法也是相当慎重的。”王怀海说。

  在心理医生那里,抑郁症又被称为“精神感冒”。

  既然是感冒,人人都可能得。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被抑郁席卷的经历,区别只在于持续的时间。“但很多人却不理解这个,”王怀海说,“生理疾病会被高度重视,心理疾病往往是被忽略的。”

  在一些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能直接说自己有抑郁症的人充其量只有三分之一,失眠、食欲不振、活动量减少是一些人就诊的主要理由。


本文来源: http://man.ew86.com/a/20110420/362514.html

责任编辑:周奕桦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