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实名揭开多少心理黑洞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今天你被实名了吗?”——各大微博实行实名制后引发了如此热门话题,一个 “被”字透露出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实名的。从心理的角度看,微博实名涉及了哪些内心冲突呢?

  实名制还将带来的一个变化可能是:微博上“诉苦”的人将会变少。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从微博的功能来说,微博之所以具有很高人气,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这是源于微博的传播特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传播任何信息。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更能找到现实中找不到的言论自由。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内心的隐私。而实名制下“自我”压制了“本我”,人们的言论必然受到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简言之,“实名主要用来炫耀,匿名主要用来诉苦”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以后想知道“谁昨晚夫妻又吵架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去匿名社区吧。

  心理学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让实验者电击一个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戴着面具的实验者会用更大的马力进行电击,而不戴面具的实验者会碍于自己的“身份”而用很小的马力或者不去电击。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你?不可置否。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实名制网络下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将会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我暴露水平正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要特征,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

  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带来的“真实姓名”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从另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后用户将更少暴露其个人性格、缺点、真实情绪等信息,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间下;故两方面综合来看,实名制后用户在微博上获得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的程度将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当然了,微博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主要是获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际沟通为主要使用动机。


本文来源: http://man.ew86.com/a/20120305/578147.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晔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