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睾丸最易出现的六大疾病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睾丸是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阴囊内,呈椭球形。主要作用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在人类性交的过程中,睾丸也会分泌出一些粘液帮助性交。


  一、“钻石”背后的红肿——附睾炎

  原因:睾丸的周围后缘即是附睾,精子生产后暂时贮存在这里。

  附睾炎,30岁左右的人多见,大多是由于迟迟不愈的尿路又被细菌感染,致使病菌经输精管管腔进入附睾。它常跟着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发生。部位可单侧可双侧,发作时间可急可缓。

  症状:整个阴囊红肿热痛,触摸敏感,小便时灼痛。阴囊静止时疼痛,但仰卧时症状减轻。

  治疗:开些抗生素给你,缓解急性疼痛。然后冷敷睾丸,同时把它垫高,可以用卷起来的袜子或者医用纱布放在下面。如果自己不会放,可以穿一条固定的三角裤——还可以减轻精索部位的不适坠胀感。预防:虽然男人要比女人在尿路感染的几率低的多,但一旦发生,后果会很严重。假如在小便时已有灼热感的话,必须立刻就医。
$SplitPage$


  二、细菌侵蚀“钻石”——睾丸炎

  原因:多因附睾炎直接蔓延至睾丸所致,由细菌引起。而儿童急性睾丸炎通常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症状:跟附睾炎类似,但睾丸红热不是那么明显和强烈。你可以明显看到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按着疼痛,阴囊皮肤也明显红肿,同时摸起来热热的。

  治疗:由于严重的睾丸炎会丧失生育能力,所以医生除了止痛药还会使用抗生素;另外还要冷敷睾丸。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当,细菌性睾丸炎可形成脓肿,或演变成慢性睾丸炎。

  预防:可让儿童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SplitPage$


  三、“几只虫子钻进阴囊”——精索静脉曲张

  原因: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占30~40岁男性人数的10%。它90%会发生在左侧,是因精索静脉血流淤积,从而造成静脉丛血管扩张、迂曲和变长。精索静脉曲张也会因肾肿瘤引起。精索静脉曲张值得重视的原因是它可能伴有睾丸萎缩和精子生成障碍,导致不育。

  症状:你也许感觉隐隐作痛,像一小袋虫子钻进了你的阴囊内,也许毫无感觉。但站立时精索部位可看到或摸索到曲张的静脉丛,使劲鼓肚子,增加腹压可看到静脉曲张得更加重;少数会同时神经衰弱。情况较重的,会有阴囊坠胀痛,久站腰痛,但平卧休息就可缓解。

  治疗:通过特殊检查方法,如超声诊断、红外线接触性阴囊测温,会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医生将判断你的症状是否需要治疗。这时要么通过注射药物使其闭合,要么把它绑扎起来把血管堵塞封闭,这是一种小手术,需要麻醉,大约30分钟。
$SplitPage$

  四、“第三个睾丸”——精液囊肿 

  原因:呆在睾丸或者附睾部位的精子发生的良性囊肿,膨胀隆起的肿块大多如一块方糖那么大,人们戏称它为第三个睾丸,幸好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症状:虽然不会有任何疼痛发生,但是膨胀隆起就好像是一个圆球长在你的睾丸上方,可以单独摸索到。在黑屋中手电的照射下,精液囊肿是发亮的。

  治疗:完全没必要治疗。如果你执意要消除掉那些肿块,医生可以为你手术摘除。预防:避免睾丸及阴囊部位外伤。有规律地过性生活,避免长时间性冲动。

$SplitPage$


  五、多余的液体——阴囊水囊肿 

  原因:由包在某一个或两个睾丸的薄膜层之间组织水制造过剩引起。有时会发生在一次睾丸受伤或睾丸炎之后,但大多数情况根本找不出任何原因。

  症状:阴囊出现膨胀隆起,有时囊肿甚至能够达到一个足球那么大,但是感觉并不疼痛。治疗:可以通过一次微不足道的麻醉小手术把多余的组织水吸干,此外医生要把那些渗漏出液体的阴囊小洞手术缝合。

$SplitPage$

  六、肇事的外伤——睾丸瘀伤 

  原因:睾丸发生损伤时,局部会有肿胀及瘀血。又因为阴囊皮肤松弛,睾丸血液回流丰富,损伤后极易引起血肿,感染。剧烈运动或性行为、暴力有时可引起提睾肌的强烈收缩,让睾丸“雪上加霜”。外伤之后,如果供应睾丸营养的血管损伤严重,它会萎缩、坏死,引起阳萎或性功能障碍。

  症状:睾丸外伤后如果感到剧烈疼痛,你要利用手电筒在黑屋中查看你的阴囊,如果光线不能穿过阴囊,说明有血肿。

  治疗:一般必须先坐下或躺下,检查有无溃破或外出血。若两侧睾丸对称、无错位,可用宽带托好,以减少晃动,减轻疼痛;如无宽带,可撕破旧衣服代替,只要托起就可固定;如有肿胀,可用冷敷法,有助于控制内出血。

  预防:即使在第一刻你也许认为:不会死的。但那种撕心扯肺的剧痛会在几分钟后发作,让你真正意识到:的确哪儿出问题了。


本文来源: http://man.ew86.com/a/20091109/39644.html

责任编辑:iSky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