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六味地黄丸竟有40种妙用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虽然现在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六味地黄丸被说得神乎其神,不过六味地黄丸还真的有很多功效哦!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出六味地黄丸的40种功效,如果你患有相似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竟有40种妙用,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

  14、肾病综合征

  六味地黄丸治疗肾病综合征也有较好的疗效。用法: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经服药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及蛋白尿即可显著好转。

  15、蛋白尿若急性肾炎患者水肿消失,但尿蛋白仍存在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服1~2个月后尿蛋白可消失

  16、前列腺炎据

  临床报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效果显著。用法:每次1丸(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7、遗尿症

  本品对因氯氮平引起的遗尿症效果显著,方法是:取本品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4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18、男子不育症

  六味地黄丸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正常精子的生成,从而提高受孕率。

  19、预防药物性白细胞减少

  六味地黄丸可治疗氯氮平、抗甲状腺和化疗等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

  20、增强化疗药效果,减少毒副作用

  用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肿瘤可获得较好效果。用法:自化疗的第1天开始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连服20天。据临床观察,患者服用本药后,化疗药物的药效显著增强,而副作用明显减少。

  21、糖尿病

  轻度糖尿病患者除调节饮食外,加用六味地黄丸,可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状。

  29、慢性腰腿痛

  用法:每次2丸(9克/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30、美容

  六味地黄丸有强大的滋肾阴功效,并有助于抗衰老成分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产生。SOD可以把使人衰老的超氧离子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延缓人体衰老,保持容颜。

  31、早衰

  如须发早白,皱纹增多,皮肤枯燥等未老先衰现象,服用六味地黄丸能延缓其衰老进程。

  32、老年皮肤瘙痒症

  该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老年人皮脂腺功能的减退、皮肤缺乏皮脂滋润及老年人植物神经功能的退化有关。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增强雄激素分泌、兴奋性腺轴、减慢皮脂腺萎缩、缓解皮肤干燥等作用。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克,每日服2次,五日为一疗程。

  33、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浆膜炎”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和表现。在病变的稳定期和应用皮质激素的减量阶段,患者口服六味地黄丸,可通过其扶正培本、滋补肾阴的作用,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皮质激素“反跳”及其它一些不良反应,协助撤减激素用量,并可减轻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功能的反馈性抑制作用。

  34、缓解迪银片的不良反应

  迪银片是目前治疗银屑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成分为氨肽素、扑尔敏、氨茶碱及活性多肽等。患者服用后常出现口唇开裂、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全身皮肤发红、脱屑。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克,每日2次,可明显减轻这些症状,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银屑病皮疹的消退及全身抵抗力的恢复。

  35、白癜风

  该病是一种后天色素脱失的皮肤病。六味地黄丸有补益肝肾、滋养精血、润泽肌肤之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该品治疗本病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从而激活酪氨酸的活性、加快酪氨酸催化黑色素的生成,促进黑色素细胞分裂及移动,使白斑之色素逐渐消退。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9~ 18克,3~6个月为一疗程。有显效。

  36、脱发

  中医认为发为肾之余,肾阴不足,精血不充,毛发失荣,则脱落不断,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每日2次,每次服18克,3个月为1疗程。

  37、黄褐斑

  此病亦称汗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与遗传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口服某些药物以及妊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本品有益肝肾,调和气血,润泽皮毛等有很好效果。一般每日服2次,每次9~18克,3个月为1疗程。颇有良效。

  38、瑞尔黑变病

  该病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网状色素沉着病,以面部皮肤呈淡褐、深褐及灰黑色的色素沉着性的斑片,也可发生于前额及颈部两侧,本病类似中医黧黑斑。中医认为这与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以致精血亏虚、不能荣润肌肤,加之日光及化妆品的刺激,导致伤阴损肤而发为本病。用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 18克,3个月为1疗程。有良效。


本文来源: http://man.ew86.com/a/20160627/1364439.html

责任编辑:邓燕珍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